|
|
时间:2014-03-26 11:13 点击:
次 |
99美元的iPad,中国组装费才有多少呢?只有可怜巴巴的11.2美元!巨大的差价证明了代工企业的盈利之痛。说起代工我们不由得想起代工大王富士康“十三连跳”的发生,我们也会想起iPhone与微软的国内代工的血泪。加之金融危机、贸易顺差、人力成本的提高,让越来越的多代工企业老板明白了一个道理——给别人代工,不好玩!
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,令全球瞩目,从made in china 到 made with china“中国势”在全球经济浪潮中风起云涌。中国本土消费市场的空前膨胀,也让代工老板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——给别人代工,不如自己玩!
然而面对眼前看似熟悉的内销市场,中国代工企业的老板却大都是犯了难,由于长期从事代工和外销业务,对国内市场根本不关注,且运营思路主要都放在生产和管理上,无暇顾及战略方向和品牌建设,甚至有的老板认为这些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用处。等到代工业务的订单下滑严重,入不敷出,不得已要转内销的时候,五种致命的老板心态却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脉络:
心态一:胆怯
中国老板大都是从一文不名的最底层做起,历经千成磨难与狂风险浪做大的。他们的成功是以响当当的实力取得的,当这些老板成名就,加首往昔的峥嵘岁月,忽然感到身心无比疲惫,似乎再也没有草创事业的雄心壮志和积极心态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开始变的胆怯了,变得患得患失。
代工企业中也不乏这样的老板,明知道国内市场蛋糕巨大,却又不敢轻易尝试。生怕投入进去却落的个鸡飞蛋打,多年的积累化为泡影。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要想使企业从困境中走出来,从一个小老板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,这一步就必须迈出去,不但要迈,而且还要迈的快,迈的稳!
阻碍这些老板迈出关键一步的主要原因是:对内销市场的生疏,包括品牌积淀不足、找不到适销产品、通路渠道不健全、内销经验不足、没有专业化团队、营销推广方式匮乏等等。其实这些说是问题也不是问题,主要还是要看心态了,只要想解决是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。打开内销市场的金钥匙就已经握在自己的手上了,而锁眼是在自己的心态上。
心态二:懒惰
笔者接触过广东的一家从事休闲食品代加工的企业,之前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及欧洲市场。老板原先是当地外贸公司的中层,十几年前下海后一直从事外贸业务,先天优势使其生意做的风生水起,也早早的实现了资产的原始积累。近几年来一直靠着几个老客户的定单维系着企业命脉,可谓是悠哉乐哉,一年当中又大半年时间都在四处旅游。然而金融危机带来的业务下滑,产能过剩,让他不得不启动内销市场。然而这位老板却是个怕麻烦的主,找到一个现成的销售团队与之合作,他自己还是只管生产,把营销交给合作团队,到年底分帐结算。没想到两年后销售团队带着业务定单自立门户,老板两眼一抹黑!
相信每个老板都希望自己企业能够基业长青,因此,构建自己的、具有撑控力的核心团队是企业长远、稳定发展的基石。正所谓“铁打的营盘,流水的兵”如果企业的团队全都是“流水的兵”其后果可想而知!
心态三:试水
有这种心态的老板有一共同特点,就是对原有的代工出口业务总报有幻想。对于内销运作浅尝辄止,不敢投入。如果对宏观经济有一定认识和判断的话,就会明白这的的确确是在“幻想”。
大连一家从事出口蘑菇产品的食品企业,两年前就已经成立了内销事业部,然而这个部门却是名存实亡,部门负责人身兼数职,部门员工也只有三个人,资金投入更甭提了。因此,两年下来内销的业务开展停滞不前。外销这边的定单量也急剧缩水,老板心急如焚,后悔当初没有把内销这一块做起来。
这里要阐明的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并不等同于“浅尝辄止”。没有内销经验没关系,经验是可以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的。如果总抱着“试水”的心态打市场,不仅市场打不开,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、精力,最后落得个得不偿失。
心态四:盲从
“永远做第二”是他们的座右铭。看到市场上什么产品好做,就模仿什么。听什么,信什么,别人怎么做,自己就怎么做。盲目的跟风心态也是很多代工老板害死企业的致命伤。
有时,从众之路明显存在严重缺陷,人们仍不愿批判它,依然盲目跟随。
美国社会学家所罗门·阿希通过调查,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:人类有许多不幸,其中有33%在于错误地遵从别人。看来,从众心理不仅影响新创意的诞生,而且会导致严重失误。事实正是如此。人们也常说,走自己的路,少往人多车挤的地方凑。创造性思维讲究独到与创新,强调避免人云亦云,亦步亦趋。可这一点偏偏很不容易。
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,必须具备独到的洞察力和判断能力,以及保持对市场瞬息万变的敏锐度。可怕的盲从心态肯定是创造性思维的大敌。如果其间有敢走“独木桥”者,就不至于全部献出生命。
心态五:赌博
“赌”应该是每一位当老板的人最原始的心态。相信每一位成功的老板也有过“豪赌”的壮举。然而商业社会发展到今天,以前所谓的“投机主义”其实已经消声灭迹了。系统性、模式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显得越发重要。
一个代工老板讲诉的一段他的惨痛经历,他的企业生产一种降脂类功能食品,一直出口澳洲,且这类产品在国外销售情况很好。而在国内市场还处于空白,经营的压力迫使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,只换了一下产品包装,就斥巨资投入到国内市场的渠道建设和广告投放上。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这类产品的诉求与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大相径庭。导致产品滞销,下架,亏得一塌糊涂。这段经历也让他明白了一道理——十赌九输!背水一战的壮志豪情的值得推崇和鼓励的,但前提要做好充足的准备,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!
|
|